【周末好去處】馬鞍山尋隱世鐵礦場遺址 60年歷史景點活化對外開放【內附交通】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0/06/12 15:50

分享:

分享:

馬鞍山的隱世鐵礦場遺址有60年歷史,景點現正活化對外開放。

不說不知道,原來馬鞍山曾有全港最大型鐵礦場,內有坑道、礦洞、教堂,全盛時期曾有高達3,000名礦工在此工作,連同家屬曾有住滿1萬人的馬鞍山礦村。雖然現時鐵礦場已不復存在,惟信義會將遺址活化成鞍山探索館,傳承礦場歷史。

三級歷史建築基督教恩光堂。(攝影:陸明敏)

到達目的地,走過平安橋,再上約100級樓梯就會到達鞍山探索館。這道平安橋,原是連接礦工往返礦場及屋企的通道,因當時採礦工作危險,只要工人能夠走過這道橋便意味着他們能夠安全回家。

模擬礦洞用作教學用途。(攝影:陸明敏)

眼前的礦場已經荒廢,只餘下礦洞遺址、三級文物古跡信義會恩光堂及數座礦場舊建築,村內居住人口也不足200人。

用放大鏡可看到鐵礦石表面粒狀結晶。(攝影:陸明敏)

導賞員Vincent解釋,馬鞍山礦場最特別的地方是出產鐵礦,呈深黑褐色,具磁性,密度較高,較一般岩石重約一倍,質素較好的鐵礦外表可見到清晰的粒狀鐵礦結精紋理。當時馬鞍山出產鐵礦石因含鐵量高於40%而被評為最佳的上上礦。

磁場會令到鐵礦砂以圓圈的方式被磁石吸附。(攝影:陸明敏)

日本引入技術提升產量

日佔時期,日本人接手發展礦場。最初礦場以低技術人手挖掘,山頭除去樹木和草地,變成光禿禿的露天採礦場。這形式對山頭土地表面結構破壞極深,導致嚴重水土流失,因而容易發生山泥傾瀉,間中顯現坑痕。

前往礦洞口的沿途是電視台拍攝綁架標參場景、古裝劇勝景。(攝影:陸明敏)

日本戰後百廢待興,對鐵砂需求甚大,後來引入先進技術,以鑽探方式採取地下750萬噸鐵礦石,年產量最高峰時期可達每年40萬噸。其中現存比較完整的240ML(亦即海拔240米)坑道於1953年開通,鐵礦石最後運至110ML坑道,在選礦場篩選後便運至碼頭出口至日本。

礦洞口清涼如冷氣,因為有地下水。(攝影:陸明敏)

現時240ML礦洞口仍接駁至110ML洞口,不少行山勇士為一探礦洞奇景而穿梭探險。不過Vincent提醒,礦洞禁止非法擅闖,而且自70年代起已荒廢,結構未必安全,建議遊人不要進入。礦洞口仍有細小和質素差的鐵礦石,惟緊記不要帶走。

240ML礦洞是現存較完的礦洞,內裏仍有當時設備。(攝影:陸明敏)

礦洞口附近仍可找到少量鐵礦石。(攝影:陸明敏)

兩大宗教同展救濟工作

因逃避國共內戰戰亂而南下香港的貧民,為礦場帶來大量廉價勞工。由於生活艱苦,天主教方濟會及基督教信義會均同時展開救濟工作,建立學校及派發救濟品如麵粉、牛奶。這條小小的村落,一河之隔已有兩間「敵對」教堂,卻又和平共處。

已經荒廢卻不失精緻的天主教堂。(攝影:陸明敏)

1976年礦場因產量及競爭力不足而結業。逐漸荒廢。至2015年,信義會將礦場遺址活化成鞍山探索館作歷史保育,將5座礦場舊建築翻新成活動中心及度假營。

彷製當時打卡工牌,紅色代表危險工作中,綠色代表安全下班。(攝影:陸明敏)

順帶一提,遊人到達恩光堂門外,可留意看到馬鞍山「馬鞍」的觀景站。馬鞍山有兩個山峰,較高的被稱為馬頭峰或馬鞍頭,高704米屬新界東最高的山峰,副峰則被稱為牛押山或馬鞍尾,高600多米,兩峰之間形成了一條長長的弧線就像馬鞍,故被稱為馬鞍山。

觀景站可完整地看到馬鞍山的兩峰之間的「馬鞍」。(攝影:陸明敏)

礦工的飲食文化

礦工來自中國五湖四海,產生獨特飲食文化,其中腐乳饅頭便是結合北方(饅頭)及南方(腐乳)的代表作,是當時礦工的美食。

腐乳饅頭是礦工糧食,可補充鹽份。(15元/2件)(相片:鞍山探索館提供)

工作環境粉塵飄揚,能隨身攜帶並及時醫肚的饅頭便是好選擇。至於點上腐乳,則因為工作主要是體力勞動,汗流浹背,故需要高鹽份食物補充電解質,而便宜又帶鹹乳香的腐乳便成了佐餐之選。

冰滴咖啡(40元)、礦石曲奇(25元)是Cafe特色食物。(攝影:陸明敏)

而除了腐乳饅頭,Cafe也推出了特色食品如以食用竹炭粉製成的鐵礦石造型曲奇、每日限量供應20份的「礦」疫套餐等,天時暑熱嘆一嘆冰滴咖啡、豆腐花也不錯。豆腐花是馬鞍山村民採山水即叫即製,頗受歡迎,日賣可高達50碗,惟疫情期間暫時停止供應。

鞍山探索館

地址:馬鞍山村上村35號

公眾開放時間:公眾開放為逢星期六、日或特定公眾假期10am至5pm

導賞團:因應限聚令,公眾導賞團暫停舉辦;私人包團於7月開始接受申請,視乎疫情再作相應安排。

交通:於新港城中心第四期地下(鞍祿街)巴士總站村巴站乘坐NR84到總站下車,惟每日只有10班次,建議乘搭的士前往,車程約20分鐘。

注意:沿路戶外空間無遮擋,建議做好防曬及備有足夠清水;帶備蚊怕水;沿路有家犬;自己垃圾自己帶走。

記者:陸明敏